東方網記者傅文婧7月30日報道:生活中的很多食品里都有食品添加劑,而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屢次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卻容易讓大眾“談添加劑色變”。7月30日,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全新食代”科普隊的成員們來到了閔行古美文化中心、古美社區學校、東蘭鄰里中心等社區暑托班,對青少年學生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志愿活動,讓孩子們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食品級添加劑,減少因信息傳遞錯誤而導致的盲目恐慌心理。
一塊全麥面包的配料表里就含有17種食品添加劑如硫酸鈣、維生素C、胡蘿卜素、乳酸鈣、木聚糖酶、麥芽精、淀粉酶等,一根雪糕里同樣含有高達14種的食品添加劑。但這些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面對充滿求知欲的孩子們,上海師范大學的志愿者講師表示:“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些平常用于食品加工的合法添加劑,對人體并沒有危害,而大眾熟悉的三聚氰胺、蘇丹紅并不能稱為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兩者之間有巨大區別,卻經常被混為一談。
除了食品添加劑,飲料添加劑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接觸。例如抗氧化劑,能夠防止或延緩食品成分氧化分解,如茶飲料中的茶多酚可以防止變色、保留茶香。著色劑又稱食品色素,能夠賦予食品色澤和改善色澤。
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信念和行為(KAP)的獲得和形成,將影響其一生的食品安全習慣,提升食品安全的科學素養,有助于理性面對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在今天的科普課堂中,孩子們現場進行了“彩虹糖實驗”,直觀了解什么是食品著色劑。此外,也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位六年級的小朋友表示,今天才知道原來三聚氰胺并不是食品添加劑,是非法添加物,填補了他的知識盲區。還有許多孩子表示,以后買食物一定要看包裝上的配料表,關注食品添加劑、食品保質期等細節,讓自己能吃得更健康。
據了解,本次科普活動的志愿者學生均來自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品安全與檢測專業,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食品專業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知識服務實踐,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校方也將針對國內青少年食品安全教育體系尚有欠缺的現狀,將結合師范大學的教育特色與食品科學的專業特色,進一步開發青少年食品安全科普教育課程。